新闻| 文章| 资讯| 行情| 企业| wap手机版| article文章| 首页|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梁山市之柔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列表
新闻列表
  • 暂无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李女士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区微更新的上海实践 | 案例分享第三期
新闻中心
社区微更新的上海实践 | 案例分享第三期
发布时间:2024-11-10        浏览次数:0        返回列表

原创 SDPCUS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社区微更新的上海实践 | 案例分享第三期

编者按

2020年这个春天突发的疫情,让禁足在小区里的人们越来越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远方的美景不如家门口的公园“诚不我欺也。事实上,近几年很多街道居委会都在悄咪咪地自我更新,为了给居民们提供休闲社交的场所、社区服务的窗口,从有限的公共建筑空间里挖潜力,建起了零距离家园、邻里汇、睦邻微空间、美好生活服务站等等一批居民家门口的共享空间。

本期案例分享“空间使用”方面最后一篇,一起走进这些服务居民的建筑空间,看看都有哪些城市更新的亮点。

CHAPTER ONE

SPACE USAGE

第一则空间使用

微更新关键词:功能多元

SLOGAN:

因地制宜植入活动空间

合理高效用好存量空间

ARCHITECTURES

公共建筑和设施

老旧小区内的建筑,除住宅以外,主要就是市政和配套服务设施,如居委会、停车棚、配电房、水泵房、地下人防等。微更新通过建筑改造或者并不复杂的装修,实现功能复合利用,满足居民和社区的使用需求。很多项目还通过组织居民共同管理维护,促进社区邻里和谐,激发居民的主人翁责任感。

■回溯历史:

建于1979年的上海虹口区曲阳新村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按规划建设的居住区。当时,全国各地均制定了适应本地地域特征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包括布局原则、分级规模、分类功能、建设形式等内容。曲阳新村分三级设立服务网点。

▲曲阳新村以曲阳路为中心向两翼展开

在整个曲阳新村的中心位置,设立了一级公共建筑,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少年之家、大型商场、浴室、区级医院,以及街道办事处、公安派出所、房管所、粮管所、工商所和邮电所等;

以道路围合的街坊为服务半径,设立了二级服务网点,如菜场、百货店、饮食店、粮油店等等,就是说买菜最多只需要跨一条马路;

在居住小区内设立三级服务网点,就是说不出小区门,就可以有居委会、医疗站、居民活动室、自行车停车棚、配电房、公用电话亭等。

随着城市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文化需求也在改变,同时,政府事实项目所能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多元,越来越精细。因此,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标准也需要随之更新。

2018年,《上海市城市居住地区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布,标准的修订目标是:构建舒适、友好、安全的社区生活圈,建立配套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使用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配置各类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近年来的一些先行的项目,就以此为目标对现状建筑进行了评估。

■典型问题:

○不少建筑失去原有功能而闲置或者低效使用,使得资源浪费。比如:

-公用电话亭已经成为古董;

-汽车停车位不够而自行车停车棚空置;

-供水改造后水泵房闲置;

-地下人防空间未实现平战结合使用,有些早期设施已达不到人防要求;

-按标准建设的配套用房移交物业后,未能好好利用等。

○小区门房、居委会办公室、甚至是有些居民活动室等一些服务设施,建筑陈旧,功能单一,装修老化,使用率较低,不再适应新的需求。

■解决途径:

○对小区中的闲置建筑和低效使用的服务设施建筑进行全面梳理。

○根据建筑规模、分布位置等因素,考虑改造方向。如区位适中、交通便捷、人流集中、建筑规模较大的地方,可构建“一站式”功能综合的服务中心;散布在角落的小型建筑,可承载“就近式”便民服务。

○功能配置需满足小区老人、儿童、青少年、残障人士等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使用上可以考虑不同人群错时使用,提高使用率。

○利用公共空间的共建、管理和维护这一事务,吸引社区居民、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共治共享。

案例之十五

长宁区新华街道新华路669弄“睦邻微空间”

设计团队:大鱼营造

新华路669弄门卫室旁边,有一处净宽不到1.1米的小建筑,曾是公共电话亭和小卖部。随着电话和手机的普及,公共电话亭的功能取消,成了堆放快递的地方。空间虽小,却是小区的社交中心,居民们喜欢搬来自家椅子聚在这里聊天。

设计师与街道人员、热心居民商议,将这处小空间改造为“睦邻微空间”,成了分享书籍、交换旧物、表达心情的温馨角落。

▲“睦邻微空间”改造前后对比

▲1米多的宽度成为居民们舒适的社交空间

▲敞亮的落地式玻璃可变为座椅飘窗。居民分享的旧物逐渐填满格物架。易物角落的留言表达着美好的心愿。向左滑动可见更多》》》

案例之十六

青浦区盈浦街道航运新村“阳光客厅”

设计团队:无样建筑工作室、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思作设计工作室、致正建筑工作室

这是一栋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有着前后独立院子的二层小楼。早期用作幼儿园,后改为社区活动室,长期疏于维护,建筑陈旧,环境杂乱。周围建筑遮挡使场地日照并不理想。

四家建筑工作室联合设计,用经济的材料、简单易行的手法,将室外空间变成一直充满“阳光”的环境。盈浦街道妇联推动社区治理创新,在小院持续开展多种互助活动,让其成为居民心中的“阳光客厅”。

▲“阳光客厅”改造前后对比

▲社区里的中小学生为老人们举办的端午茶会

▲前院将日照阴影用黄色涂料粉刷,提亮环境;后院改造成社区种植乐园;二楼露台设计棚架,纳凉休息。向左滑动可见更多》》》

案例之十七

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零距离家园共享空间

设计团队:梓耘斋建筑

贵州路109号原是一处并不起眼的沿街餐饮,共3层,总面积144平方米。租约到期后,南东街道将其转型为社区共享空间。

设计团队为整个沿街立面增加了一处“留白”,形成一个交汇多元文化和展示街区生活的空间。通过这一窗口,展现着散落在整个街区的文化历史资源和商业资源,让游客在游南京东路时,感受到社区、街区里的别样风景,从而激发出街区未来的发展潜力来。

▲零距离家园改造前后对比

▲一楼是开阔的展厅

▲二楼是内向的讲座/放映厅,三楼面向街道有彻敞的阳台。展览、沙龙、城市行走等市民活动轮番上演。向左滑动可见更多》》》

案例之十八

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承兴里社区中心

设计团队:骏地设计

家门口的共享空间,对于捉襟见肘的石库门里弄社区来说,是个难题。南东街道在里弄社区分散挖潜多个小型建筑,为居民们提供社区中心以及共享厨房、洗衣房、淋浴间、卫生间等设施。

承兴里的社区中心原来是里弄里的居委会,设计以最小干预方式,在不改变建筑肌理的情况下,将新旧元素相互融合,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活动空间。

▲社区中心改造前后对比

▲具有中式风格的小院

▲共享的沙龙空间

案例之十九

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东园文化园

设计团队:无样建筑工作室

街道将东园小区原来的社区服务设施提升改造为功能复合、空间开放的共享空间“东园文化园”。

设计师拆除院子的围墙和铁门,通过新设计的游廊重新组织空间,与建筑物连接体,围合出微型的园林,为社区创造一种融入日常的精神空间。建筑内部提供事务受理、公益分享、议事平台、读书阅览、社团活动等多样化的功能。

▲东园文化园改造前后对比

▲游廊与建筑共同围合出的园林

▲室内空间对居民活动的各种支持

向左滑动可见更多》》》

案例之二十

浦东新区金桥镇佳虹小区J-Homesquare

设计团队:梓耘斋建筑

佳虹社区入口绿地,处于金桥镇集镇社区与工业开发区的交界处。更新前,这片绿地仅作为社区的后门来使用。由于其中的变电站、居委会及封闭的院落占据重要位置,居民进出需要绕行。广场硬地没有任何休闲设施,绿化配置也陈旧,缺乏吸引力。

设计团队将绿地、居委会整体更新,最大化地激活空间资源,为居民提供一处兼具室内外特色的开放的社区客厅。

▲J-Homesquare 改造前后对比

▲广场上增设曲廊,将室内外空间连为整体

▲室内外承载居民运动、休憩、阅读、亲子、厨艺分享、种植等多种活动,向左滑动可见更多》》》

案例之二十一

普陀区石泉街道网格中心和社区共享空间

设计团队:骏地设计

一个废弃多年的水泵房,独处于居民区深处,墙体斑驳,藤蔓丛生。建筑约300平方米,有近六米的挑高空间。周边有两棵高大的香樟树,形态优美。改造后二楼成为石泉街道网络信息化中心办公,一楼为社区共享活动空间。

设计师在保留建筑原有结构和空间格局的前提下,剔除多于的装饰构建,挖掘内在空间的记忆和价值,为新的功能创造更为实用美观的环境。

▲水泵房改造前后对比

▲水泵机拆走留下的三个方形的空洞被保留下来成为一层共享空间的地面景观,二层用于社区网格中心办公。

▲保留的两棵香樟树,与建筑相互呼应,成为居民非常喜欢的纳凉空间。向左滑动可见更多》》》

案例之二十二

长宁区仙霞街道虹仙小区闲置地下人防空间活化

社区营造团队:大鱼营造

共建团队:得译工作室

虹仙小区有1100平方米闲置已久的地下人防空间,仙霞街道计划将它改造为集“共享客厅、社区教育、生活服务、社群活动”于一体,为全年龄段居民打造的共享生活文化客厅。

改造前,社区营造团队开展了多次居民、团体等多方参与的共创活动,既能广泛收集改造意见,又能逐步建立邻里间从陌生到熟悉、彼此信任的社区关系,还为社区青年提供更多文化创作的可能性。后续将会结合居民们的意见调整改造方案,改造得更美好。

▲“平行时间:艺术家&好邻居日”,40个“艺术家”和居民一起在老小区的防空洞里度过了没有网络没有信号的两天

▲40个房间,40个平行的乌托邦世界

▲艺术家、居民、社群、舞者、收藏家、设计师等,共同创造了一个自由、包容、勇敢的平行世界,向左滑动可见更多》》》

-相关阅读-

-欢迎投稿-

TO BE CONTINUED

下期预告:

第二则 交通组织

公众号将继续分享“微更新案例”,欢迎设计团队投稿分享案例与体会。

©2020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中心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原标题:《社区微更新的上海实践 | 案例分享第三期》